科技与控制论



IMG_20230319_115242R.jpg

人类科技的进步过程可以抽象为一个控制系统,理论知识可以指导人类快速进行迭代,进而推导出新的理论,以此科技发展更进一步;工程实可以修正理论的不足,长时间的实验积累让人类得到更加准确的理论模型,实现扎实的科技进步。
然而理论推导并不完全正确,由于干扰的存在,并不能完全得到稳定的进步;可工程实践又会需要更多的时间与成本,这让科技进步的速度难以被察觉。
如果将科技进步看作期望的阶跃信号,则理论知识即为前馈,工程实践即为反馈,实际的人类进程则为被控对象,前馈给了控制系统更快的响应速度,反馈让控制系统能够容忍各种各样的干扰,前馈与反馈的结合才能让控制系统具有更佳的控制品质,达到人类科技进步的目的。
换句话说,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科技进步。


技术与艺术



控制不仅仅是一门技术,更是一门艺术。
它像是一种万物理论,植根于物理世界,人类利用控制理论去揭示事物本质,利用它与自然合作,这本身就是一种作为人类的乐趣。
bode_integral_1.png

bode_integral_2.png

图片源自:G. Stein, "Respect the unstable," in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, vol. 23, no. 4, pp. 12-25, Aug. 2003, doi: 10.1109/MCS.2003.1213600.


(六)使用PowerSI仿真电源的PDN阻抗



PDN阻抗其实我感觉和那个上面用PowerDC仿真的压降异曲同工,甚至不如那个效果好吧。 PDN实际是电源分配网络的简写,电源分配网络(PDN)就是将电源功率从电源输送给负载的实体路径。电流通过PDN从电源端流向负载端,再通过PDN,从负载端流回电源端。包含了电源调整模块(DCDC或LDO),靠近源端的大电容,去耦电容,最后到达主IC。而PDN的作用实际就是为负载提供稳定的电压,快速响应负载电流变化,减小开关噪声。
找了一下网上的图,基本上横坐标是频率,纵坐标是阻抗,其实就是看电源的对地阻抗怎么样,会不会有很大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。



The record of a sentence.



不管是找工作还是入党升学面试,总会遇到这样一个question,如果没有录用你,What will you do?
今天早上看到一个 very nice 的 answer. 是这样的:
没被录取的话,这个机会已经对我来说很值得去珍惜,然而我回去之后还是会继续努力,继续前行,我会通过我的方式去一步一步的走向这个梦想。喜欢绘画的人,他不一定需要纸和笔,他可以在地上画,可以在天空,可以在湖泊,可以在大海。------向琴琴
20220606,祝明日高考的brothers, good luck! 那句经典的话咋说来着,愿你合上笔盖的那一刻,有着战士收刀入鞘般的骄傲。
微信图片_20220606092850.jpg


(一)使用Sigrity中的SPEED2000仿真阻抗和耦合度



主要是用于DDR的仿真,可以可视化的看到阻抗和耦合度也就是隔离度,这个非常适用,
打开SPEED这个软件,选择ERC-Trace Imp这个,然后上去之后改层叠设计并且选择要仿真的线,直接仿真就可以,可以看到清楚的阻抗分析,不同的地方的阻抗,也可以选择差分信号,看阻抗,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寄生电感,寄生电容,走线延迟等等。
对于DDR信号,注意数据线阻抗是40欧姆,数据线直接端接,所以源端阻抗和传输线和终端阻抗都是40欧姆正常阻抗匹配,

1.1.jpg

1.2.jpg




研二上念念碎



QQ图片20220123095012.jpg

慧葱的研二从一盆节节高开始,刚开学舍友说有一个特别好的花卉市场在历城区,太快乐了,这盆我滴娃娃就是从某某花卉市场来的,不得不说真的很爱它,比较好养,除了晒水跟稀释营养液,偶尔带它去楼层大平台晒晒太阳,活得非常有生机,回家的时候委托给朋友照看。总觉得节节高预示着生活学业要往高处走,最起码是进步啊。
然后我老师开始找我,九月份研究协会出了青年课题项目,老师让我作为参与者去写,因为我导刚成为博导,手里目前只有一个博士,硕士还是能做一些稍微好点的工作,然后包括中秋国庆一直没有停歇,前期的研究现状,研究计划创新点,一个人就是一个队伍,每天就背着我那特别沉的G4080去教学楼奋斗,偶尔去上个课,大约忙碌到中秋初稿写出来了,这源于上学期我写了一个半途而废的小论文,虽然没写成,但是看了很多相关资料,这次项目换了切入点,进行的比较顺利,之后润色了一下给了的导师,大约国庆之前给了反馈意见,吃了一次师门聚餐,老师批评我上学期那个小论文还没有戳出来,让我换个方向重新戳,我想这这个项目要是能带我的小论文该多好,于是就就这项目,然后构思了框架,交项目申请书的最终稿的时候,找老师讨论了框架,初期的框架不是很行,老师给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,十月份开始,我就一边完善项目书,一边动手小论文,不得不说还是比较顺利,十月底我老师过生日之前,终于戳出来了。然后我的师兄师姐还有同门前前后后给了提了一些意见,(这个时候我同舍+同门,我老师已经带她发了一篇普刊,不得不说,内心微微焦虑,但这个事我并不知道,因为我老师交代事情安排活或者之类的都是单线联系等)。然后修改之后就给了老师。之后没有了回声。老师生日之后的周末,毕业的大师兄回来,老师请师门吃饭,去给老师单独敬酒的时候,老师说他近期看一下给我反馈意见,之后就是两个月之后,元旦之前,老师直接说让我查重,在元旦前后就一直忙查重降重,查重真的有点费钱,文科的一般都也有一些引用,老师在我降重期间给了说了一点修改润色的建议,然后1月2号在高铁上定稿给了老师。回家后就不知道音信了。(我的另外一个同门投稿也中了)。希望我的宝贝也能有希望见光吧。(哦,项目书挂了,老师说本子没问题,但是跟吉林外国语的一个项目撞了,因为一些事情就没中,有些难过,也很正常,毕竟本科忙活了四年,最后也就见了一个天津农学院的普刊二作,还有一些小项目,都感谢我本科讨厌又可爱的冯大大辅导员,毕业之后,老师也去了东北师大读博,真的很感谢那么好的领路人,研究生期间本人并不是很争气)